【雪地訓練碎碎唸】
時序入秋,差不多又要到報明年雪地訓練課程(簡稱雪訓)的時節了。
由於疫情持續肆虐全球,日本雪訓團看起來是成行機會不高 (除非有業者與強者願意忍耐隔離的不便😅),明年假如臺灣高山雪況好的話,熱門訓練地點如雪山應該會非常熱鬧。
雖然說我上過初階與進階的雪訓課程,也累積了幾趟行程的經驗,但我心裡明白對於沒閒的我來說,不過就是買個體驗罷了。平時疏於練習也沒動機練習,現在要我打出kiwi coil應該是不太可能~ 下次要出去踩雪除非有強者carry,不然保證會繼續乖乖雇用專業嚮導帶隊啦。
所以與其說是教育,雪訓對於大多數人來說,可能更像是「體驗經濟」的一環?玩玩雪、發美照,似乎也就不錯了。如此一來,會有人在意雪訓的課程內容紮實度與專業度嗎?
我認為行銷用語上區分「雪地體驗」和「雪地訓練」,就可以少掉許多爭議了。
.
.
重貼以前發表的雪訓團挑選守則:
以場地設在台灣的初級雪訓來說(通常是雪山),3天到6天都能找到對應的課程。課程天數、教學內容、師資陣容都是影響價格的因素,但一般人很難知道差別何在。
1. 時長
冰雪環境非常多變,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累積才能稱得上是「熟悉」。臺灣流行的雪地訓練格式大多為5日 (可能還會有一場室內課),如果要用正規的教學方式,其實已經非常緊湊。
看看國外的例子,加拿大業者有6日基礎課程、阿拉斯加登山學校有6日和12日課程,還有美國AAI的6日基礎雪地課程,所以說總天數少於4日的課程安排,就真的是以體驗為主,大家要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。(個人猜測臺灣的少一天是因為不用教熊掌鞋 & 冰河行進與救援等?)
2. 國內vs國外
國內通常選在雪山作為教學場地,而國外則通常選在日本。無論是臺灣或日本,正規課程內容沒有差異,差別只在於:
A. 臺灣的降雪量不穩定,若雪量不足就無法成團;
B. 日本除了保證有雪外,山小屋文化也是一大亮點 (但明年應該無望惹 😭😭😭 )
3. 師資和價位
一分錢一分貨是不變的真理。你獲得的教學品質,往往從簡章上就能看出一二。以下是一些判斷標準:
A. 教練自己的攀登履歷是否令人信服,受過系統化訓練者為佳;
B. 雪訓的嚮導和學員比例是依照地形難度而定,但最大應不超過1:6,含技術攀登者還可能達到1:2或1:1。比例越好,費用越高。
4. 課程內容
如果課程說明中有雪,而實際上卻沒有雪,那只是笑話奇談。利用沙坡或土坡教學就給你發證,是非常可恥的作為,應全面抵制!
(↑ 這年頭應該沒人玩這招了吧 😂😂😂)